散文·句段作用
【教材典例】
【选必中第二单元《记念刘和珍君》/鲁迅】鲁迅为何要反复写“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
【参考答案】突出刘和珍善良、温和;突出执政府的残暴和卑劣;突出鲁迅不相信她真的死掉了的极度伤痛之感;表达对刘和珍的敬意。
【必修上第七单元《荷塘月色》/朱自清】《荷塘月色》第七段,作者追忆的六朝时的采莲场景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六朝采莲的场景热闹美丽,富有生命活力。作者借助这些描写,表达了对自由无忧的生活的向往;同时,这种追忆也与现实生活的苦闷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的失落与孤寂。
【解析】包含三个部分:“六朝采莲的场景热闹美丽,富有生命活力。作者借助这些描写,表达了对自由无忧的生活的向往"是内容主旨上的作用;“这种追忆也与现实生活的苦闷形成鲜明的对比”是结构上的作用;“作者的失落与孤寂”是思想情感上的作用。
【必修上第七单元《故都的秋》/郁达夫】《故都的秋》议论段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①内容上,丰富文章的文化内涵。插入了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说明和议论,是把对故都之秋的独特感悟与中外名人诗文相沟通,连通了历史人文,把对秋景的感悟上升到整个人类文化的层面去认识,去理解,增添了本文的“厚重”感,也显示出作者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对秋文化的珍爱情感。
②情感上,给文章的感情基调做注解。写于1934年的《故都的秋》一文的感情基调。议论段强调的就是常秋是世界性的文学现象,有情趣的人对秋都有感触,悲秋更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而郁达夫表达的悲凉的情感,与之不谋而合,这一段正好在情感上为文章的感情基调做了最好的注解。
③结构上,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段议论处在文章后半部分的位置,在描写的基础上从理喻的角度,由形到神达到深化,此为承上。本段议论为后面的抒情做铺垫,此为启下。
【必修上第七单元《故都的秋》/郁达夫】《故都的秋》首段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第一段议论开篇,照应标题,又与结尾前后呼应形成了严密的回环往复的结构;②点明文眼——北国秋天特别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清”“静”是秋的客观特征,“悲凉”是作者对秋的主观感受,统领全文;③交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作者到北平的原因既有痛失爱子的家庭悲剧因素,又有对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担忧因素;④奠定情感基调——既有浓浓的悲伤之意,又有赤诚的家国情怀。
【必修上第七单元《荷塘月色》/朱自清】《荷塘月色》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结构上的作用。
【参考答案】交待心绪不宁,点明夜赏荷塘的理由,为整篇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调。
【选必下第二单元《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冯至】作者开篇从人们进入入口稀少的森林或草原的感受写起,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①以“总觉得它们在洪荒时代大半就是这样”等感受衬托山林的荒寂;②“其中可能发生的事迹,不外乎空中的风雨,草里的虫蛇、林中出没的走兽和树间的鸣鸟”与下文山村丰富且充满生命力的景物形成鲜明的对比;③“绝不会问道:这里也曾有过人烟吗”为下文交代“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做铺垫。
【必修上第七单元《故都的秋》/郁达夫】文中“还有秋雨哩 ,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高,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在结构上的作用。
【参考答案】这一段从结构来说,承上启下,由上文对球场的描写自然过渡到下文对秋雨及“都市闲人”的描写;从语言句式来说,近乎口语的文字、排比的运用,好像作者说这话的样子就在眼前;从内容来说,将南方的秋雨与北方的秋雨作对比,突出表现了北方的秋雨的“奇”“有味”“像样”,充分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必修上第七单元《荷塘月色》/朱自清】“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在结构上的作用。
【参考答案】这两句话不但是文章段落层次的过渡,更是作者情感的转换。
【必修上第七单元《故都的秋》/郁达夫】结尾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这段话故作惊人之笔,总括全文,照应开头,用两个具体的数字和“零头”,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赞美和眷恋,流露出深沉的忧思和孤独之感。
【必修上第七单元《荷塘月色》/朱自清】本文结尾段最后一句“——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很久了”是否多余,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多余,最后这句话一方面有照应开头的作用,使文章形成圆形结构;另一方面,也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作者内心的不平静。作者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恍若一梦,而现实依旧,愁思依旧,作者心理的不宁静依旧,这句话更突出了“淡淡的哀愁”这一主旋律。
【选必中第二单元《记念刘和珍君》/鲁迅】结尾“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如何理解作者的情感?
【参考答案】这一句话照应开头,深化主旨,主要表达了作者以下情感·: ⑴对爱国者的崇敬, ⑵对执政府的愤怒, ⑶对反动文人的憎恨, ⑷对麻木民众的失望, ⑸对社会现状的忧愤, ⑹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和歉疚之情, ⑺对社会未来寄予希望。
【选必下第二单元《秦腔》/贾平凹】结尾“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 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这句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再次点明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强调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呼应了开头,强化了秦腔是黄土地与秦地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这一主题。
【选必下第二单元《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冯至】文中第五段作者引用“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有何巧妙之处?
【参考答案】引用诗句,使文章富有文采,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这两句诗表面人和人之间,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必修上第七单元《故都的秋》/郁达夫】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为什么要写“都市闲人”以及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
【参考答案】作者以审美的心态与眼光来观察故都的秋景,写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中美好的一面。作者没有写北平的宫殿庙字、亭台楼阁,反而写老百姓的庭院和普通街道上的所见之景。作者写的不是上流社会的人士,而是平民,即“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他们的形象更有地方特色,而且作者觉得与他们更亲近,这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我们似乎也能读出作者很希望自己能像“都市闲人”那样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作者从赏景中体验和感悟到了文化气息,他以热情洋溢的文字表达了对古今中外赏秋诗文的喜爱,这些议论集中体现了这种喜爱之情。作者似乎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的题旨暗合。从行文章法来看,这里宕开一笔,纵横议论,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
【必修上第七单元《我与地坛》/史铁生】文中作者为什么要插入“我”与作家朋友聊天这件事?
【参考答案】由作家朋友的创作动机引出自己的创作动机;有作家朋友为母亲着想的一番话引出自己的想法,为当时不能为母亲考虑而自责。
【选必中第二单元《记念刘和珍君》/鲁迅】文章第四节插入《说岳全传》引起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文章插入一段借 《说岳全传》引起的议论,既批判了空盼“剑侠”的无稽,又嘲讽了敌来“坐化”的无益,明确地表示了“我于是就逃走”的抉择。
【必修上第七单元《我与地坛》/史铁生】“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两句话在意思上有点重复,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这两句话的表达角度不同:前一句是以“家”为中心,后一句是以“地坛”为中心。这两句话在表达上的细微变化,实际上表现出的是作者的心路历程:“我”的生命按常态进行,自然以“家”为中心,残疾之后,“我”的人生急转直下,地坛成为“我”的精神家园,故以“地坛”为中心。作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种“近”不仅有距离上的,还有缘分上的,甚至有命运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