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籍注释版的思考
近日下载了100多G的古籍原版扫描件,内容涵盖了历史、诗歌、小说等方面,不少书籍都是古人评点注释版本。注释内容多以正文后,以双行小字排版。一些会在正文上面的空页,用朱笔写上评语,习惯称为眉批。
若想下载古籍扫描件,可以点击之前的文章:喜欢古籍 这几个网站值得收藏
这些注释的作用,能够帮助读者更好理解原文的内容,对于阅读古籍的帮助非常大。多因不少字、词的古今用法、读音差别很大,但从现在字面形式很难读懂当初所表达意思。其次,汉字存在多重意思,不同语句中表达意思各不相同。没有注释的解释,很容易理解错误。
另外一个问题,这些注释的观点有时候出现各不相同的情况,也有错误的出现。有些可以通过上下文的承接关系,判断对错。但是部分孰是孰非很难判定。这样带来的结果是,翻译成白话过程中,很难有一个较为准确的版本,这也是不推荐买那些文白对照古籍原因。古人尚且对文中内容有争议,又很难判断对错。那些现代译文的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现在出版书,注释点评本基本没有。原因个人拙见以下几方面:
首先,书籍都是有著作权的,对这类书多为评分网站,留个分数,写几句评语。有些会分享一些读书笔记,写上一些看法。但若是规模化、系统化注释、点评,并且将这些内容出版,先是必须得到作者授权。相信绝大部分作家不愿意别人专门写一部点评版对自己作品评头论足加以注释。
其次,一些进入公版领域图书,比如鲁迅、老舍作品,国外一些名著。这些可以让拿来加以注释、点评进行销售。出版社、图书公司不太热衷于做这事,可能考虑到投入产出回报率问题。大面积注释、点评,人力、物力成本较高,做的不好反而影响销量。最多就是对这些作品内一些字词,做单个注释讲解。这些和古籍注释量相比,不值一提。比如:《史记五帝·本纪第一》:“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就这些单从字面能容易理解的句子,古人的注释、批语多达上千字。当然也有些直接翻译原文或是对没有版权作品原样复制。
所以,现在情况就是对古籍点评版校对出版,形成规模化的也就几家出版社,这类书多以历史类书籍为主。这些书一是受众群体本来就小,销量有限。卖的好的也就那几个品种,其他拿来凑数都不够资格。不好的结果是,一些不是二十四史范畴的古籍,校对注释就不那么用心,错误率非常高。(专业的出版社尚且如此,其他非专业出版社的这类作品,还指望能有多高的质量?)加之本来没什么竞争压力,版本迭代非常慢。错的一直会继续错下去,不知道何年何月得到修正。毕竟重新修订这些书籍,投入人力物力、时间成本都太高,目前版本销量稳定,没有外在竞争压力,如何会有动力做这事。
个人读者,遇到这些错误,大致就是自己在书中做个标记,能分享出来的更加少之又少。甚至一些可能不会发现书中的错误。很多人购买古籍,只买一个版本,毕竟不是做学问,没必要研究透彻。但是那些被书中错误内容带偏的读者,不就是等于看了个热闹,还是错误的。这类最常见观点:“那些书就是普及用的,没必要较真。”想说的是,对于错误连篇的书,不是把读者带进坑里了。等同于一个人完全丧失了自我思考的能力,这样的阅读意义何在?不如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