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强?
从“笔迹”中测量逻辑思维能力
本文介绍一种从笔迹中测量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它有如下几个优点:
- 定量测量,将能力水平分为若干个等级。这意味着,你可以观察到能力的细微变化,不断修正和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 物理测量,不受主观因素影响。这意味着,众人能就同一份笔迹得出统一的结论,而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 不受生活和语言经验的限制。这意味着,学生能评价老师的逻辑思维能力,中国人能评价外国人的逻辑思维能力。
- 测量速度快。熟练后,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测量,特别适合HR、教师和管理职业。
全文包括5000字,30余幅图片案例,并附有参考书链接。
从“语言”判断逻辑思维能力
我们先介绍一下从语言中判断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再与笔迹方法进行对比。
逻辑思维能力的定义是:
将思维内容联结、组织在一起,准确且有条理地表达思维过程的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一种基础能力,它与某种知识结合后,可衍生出多种能力,包括:
数学推理、语言表达、阅读理解、文章写作等
因此,逻辑思维能力非常有用,它同时有助于“文科、理科”的学习。
最简单的定性判断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就是看一个人的语言表达水平,包括说话和写作两个方面:
能力强的表现:
说话方面:条理分明、有理有据。
写作方面:可以很快写出一篇逻辑严谨、措辞得当的文章。
能力弱的表现:
说话方面:前后语句的内容是断开的、不连贯的、一句一句的。
写作方面:文章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即使反复修改,也无法在短时间内达到前者的水平。
举个小例子:
逻辑思维能力弱,说话是一段一段,前后分开的:
儿子:妈你明天早点送我去学校,我今天早上上学迟到了,老师说明天开运动会,今天晚上有好几个作业呢,写不完作业我明天参加不了运动会怎么办?
逻辑思维能力强,说话是连贯的,有因果关系:
儿子:妈,今天早上我上学迟到了,明天你得早点送我去学校。明天学校开运动会,我晚上得赶紧把几个作业都写完,要不然明天参加不了运动会了。
从“语言”判断逻辑思维能力,虽然简单直观,但是有很多不足:
- 1.结论粗糙,难以量化。只能定性测量(分出强弱),不易定量测量(分出等级)。
- 2.易受主观因素影响。由于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存在模糊性,不同人评价同一段语言时,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众所周知,自然语言是模糊的——不管是词义,还是句意,以及任何形式的文本。语言的模糊性,即使在追求严格准确的自然科学领域,也不能幸免。至于人文学科,比如哲学,社会学等,更是语言模糊的重灾区。(参考百科:语言的模糊性)
- 3.必须有丰富的语言经验。年轻人难以评价年长者,中国人评价不了外国人。
- 4.个人经验,不易传递 。语言经验与学习和生活阅历有关,不易传递给其他人。
- 5.易受偶然因素影响。例如,被试者的身心状态不佳、被试者对测试内容不熟悉或很熟悉,都会影响测试结果。
综上所述,从“语言”评价逻辑思维能力,结论难以量化,易受评价者的主观因素干扰。
本文介绍一种更客观、系统、准确的测量方法,供有职业需求的人士参考,如人力资源、教师、家长、管理者等。
测试“逻辑思维能力”的小实验
我们先做一个小实验,测量一下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模仿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的笔迹,我们可以非常直观地理解“笔迹”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关联。
模仿时一定要注意,同时保持“连贯、稳定、速度”,三者缺一不可。
大家可以试着写一下,看看能否达到他的连贯水平。
- 图的上半部,是吴军博士的签名,书写连贯且稳定,表明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吴军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是原腾讯副总裁、著名作家等。代表作有《浪潮之巅》《大学之路》等。)
- 图的下半部,是几份模仿的签名,除了第一份模仿较好,其他几份各有缺陷。可见,逻辑思维能力弱的人,短时间内很难达到吴军书写的连贯水平。后文会解释具体的原因。
从笔迹中判断逻辑思维能力
关于笔迹材料的说明:
笔迹分析的材料,必须是“自然书写的笔迹”,不能是“书法的笔迹”。因为,后者受人为意识加工,失去了自然性。
打个比方说,从“书法”分析性格,犹如从“演员表演的角色”去分析演员本人的性格,会严重失真。
因此,以下结论只对“日常书写的笔迹”成立。
从笔迹测量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
笔迹的连接度(即连贯性、连笔程度)越高,逻辑思维能力越强。
简言之,如果能一笔写成一个字,表明逻辑思维能力强。(严格地说,不止这一个条件,其他条件后文会说明)
举例说明:
汉字“做”含有11个笔画,标准的写法是,10处断开,0处连接。
手写笔迹可能会含有连笔。我们只要数一下,某人写“做”字用了几笔,便可算出连接度水平:
几笔写成 | 几处断开 | 连接度 |
1 | 10 | 100%(一气呵成,能力强) |
2 | 9 | 90% |
...... | ...... | ....... |
11 | 0 | 0%(笔笔间断,能力弱) |
下图演示了不同连接度的案例,“渐,做”两个字的标准写法都是11笔。
下面列举“逻辑思维能力很强”的2个笔迹案例,连接度都超过80%。他们的智力水平很高,智商在0.1%以内。
- 注:插图中“永安中国”四个字是尺寸统一的参照字。上部的字是原始尺寸,下部的字是放大尺寸。
笔画连接有两种形式,虚连接和实连接,它们都是有效的连接。
- 虚连接:两个笔画连接处,笔尖离开纸面,线条墨迹是断开的。但是,笔尖在空中的运行轨迹仍然是连续的。又称“前后呼应、笔断意连”。
- 实连接:两个笔画连接处,笔尖没离开纸面,线条墨迹是连续的。
能力的稳定性(笔迹不易模仿)
有人可能会问,用笔迹测量能力可靠吗?有没有误差?
如果采集的笔迹材料不合格,就很容易引起误差。打个比方说,如果我们要观察一个人的性格,就要观察他的日常行为,而不能观察他的特殊行为(如表演、大喜、愤怒、疾病等状态下的行为)。
类似的,生活中大部分的笔迹材料都是合格的,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笔迹分析的理想材料,是自然状态下书写的笔迹。自然状态是指心平气和、坐姿端正、桌面平整、纸张下有铺垫物、笔墨顺畅等,不能是书法、速记、寒冷、坐车、行走、站姿、醉酒、颤抖等状态。
第二,如果书写者故意模仿或伪装,也会影响笔迹分析的结论。例如,书法就属于一种模仿,所以不适合作为分析材料。再例如,为了提高成绩,有人不按自己的习惯书写,刻意提高连笔程度,一笔写一个字,这属于伪装。
但是,高水平的笔迹,岂是这么容易就可以模仿和伪装出来的?
笔迹学理论认为,笔迹中有很多要素,包括连贯性、稳定性和速度等。一个人如果刻意提高连贯性,就不可避免地要降低稳定性或速度(它们与“注意力和思维速度”有关)。这意味着,他为了提高笔迹中呈现的逻辑思维能力,反而降低了笔迹中呈现的其他能力,能力的综合分数很可能是下降的。
例如,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的人,如果刻意地追求连笔,多半是写成下面的样子。
作为对比,下面是一份逻辑思维能力强的笔迹,一气呵成、流畅、自然。
可见,逻辑思维能力弱的人要想写出连贯水平高的笔迹,是极其困难的。如果长期练习几个特定的字(如签名),有可能达到高水平,却不能连续写出多个字。
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它源于潜意识里的能量,具有稳定性,短期内难以提高。
所以,从笔迹判断“逻辑思维能力”是可靠的。
测量原理:笔迹中存在10个变量(平均压力,平均速度,稳定,过渡,转折,头尾,阶段变化,反差,量比,内外),其中,逻辑思维能力与“过渡”变量有关。一个人的书写水平,是由10个变量共同决定的。人的“意识”无法的短时间内并行处理多个变量,只有交给“潜意识”处理(类似于人的习惯性动作细节)。低水平的书写者的“潜意识”能量不足,无法同时控制多个变量,难免顾此失彼。例如,刻意追求连笔,相当于将能量超额分配给“过渡”变量,就会降低其他变量的质量,导致字体结构变形,降低了综合水平。
具体到逻辑思维能力,笔迹的连续性反应了思维的连续性。确切的说,笔迹一定要是文字,而不能是涂鸦(任何人都可以流畅地涂鸦)。因为文字是有规范的,笔迹的连续性,是指在规范内的连续性,不是随意的连续性。逻辑思维的定义,是指将思维内容联结、组织在一起的方式。这就对应于书写时,将笔画结构连接、组织在一起的方式。因此,笔迹的连贯性与逻辑思维能力是一致的。
笔迹案例
下面列举一些不同水平的“逻辑思维能力”案例,供大家参考:
补充说明
第一,很多人之所以不理解这种方法,都是忽略了其中某些条件(“连贯性”是最有代表性的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
- 从笔迹判断逻辑思维能力,共有6个条件:“压力稳定、速度稳定、连贯性、平均速度正常(不能降低速度)、线条间过渡有节奏感、遵守文字规则”,这些条件缺一不可。如果缺失某一个,就会从某一个方面降低逻辑思维能力。
- 比如,“无规则涂鸦(乱画)”可以满足其他所有条件,但是不满足“遵守文字规则”的条件。这就好比,一个精神不正常的人,说话有多又快,可是语言的内容混乱,这当然不算逻辑思维能力强。
- 再比如,“慢慢地写字”也可以满足其他所有条件,但是不满足“书写速度正常”的条件。这就好比,一个没有受过钢琴训练的人,只要对着乐谱,一个键一个键慢慢地按,也可以弹奏出乐曲。但是,失去了速度感的音乐,就不是音乐了。
第二,能力水平,与参照群体有关。
- 一个人在不同的群体里,有可能是鸡头,也有可能是凤尾。本文的参照群体是20-25岁的中国大学生。如果参照群体是全部中国人(大学生只占10%左右),那么上述案例的能力水平要提高。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
“模仿”是潜意识学习的重要方式,通过“练字、语言写作训练”都可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随着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笔迹的连贯性也会同步提高。详情参考「 怎样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以上引自《笔迹触觉与心理》5.2.4节“逻辑思维能力”,书中还有很多案例。
进阶(供专业人士参考)
上面用笔迹的“连贯性”测量“逻辑思维能力”,属于科普性的描述。
下面进行更专业的阐述,供专业人士参考。
笔迹特征的“过渡”变量,包含两个子维度:
1.连接程度:两个线条间的“连接程度”。它有两个水平(也称为特征值):
1)接续:笔画间有实、虚连接。
- 心理含义,能胜任重复性、持续性的工作。
2)笔笔间断:笔画间没有虚、实连接,过渡时笔尖在空中不连续。
- 心理含义:兴趣容易转移,或兴趣持续一段时间再转移。
2.连接稳定性:两个线条间压力、速度的渡均匀程度。它有两个水平(也称为特征值):
1)过渡均匀:过渡时,压力、速度的转变有节奏感,均匀稳定。
- 心理含义:能较好把握事物发展变化与情绪,有时间规划能力,做事有规划性。具体参考「时间规划能力」
2)过渡紊乱:过渡时,压力、速度的转变不自然,很突然;过渡效率低。
- 心理含义: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易焦虑;缺乏执行长期规划的能力,容易造成只顾眼前,与长期目标错位的后果。
过渡变量有两个子维度,每个子维度有两个特征值,用下图表示。
其中,前文所述的“连贯性”是“连接程度-接续”和“连接稳定性-过渡均匀”叠加而成。
四个特征值,两两组合,如下图。
下面列举这四种情况的笔迹案例
连接度—接续,连接稳定性——过渡均匀(即,连贯性,表明逻辑思维能力强)
下面几个案例,连接度都在60%以上;过渡均匀,有节奏感。表明书写者能较好地把握事物发展变化与情绪,有执行长期规划的能力,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连接度—笔笔间断,连接稳定性——过渡均匀(时间规划能力强)
以下几个案例,连接度都在20%以下;过渡均匀,有节奏感。表明逻辑思维能力一般,但是时间规划能力较强。
连接度—笔笔间断,连接稳定性——过渡紊乱(逻辑思维能力弱)
以下几个案例,连接度都在20%以下;过渡紊乱,没有节奏感,书写效率不高。
表明逻辑思维能力弱,缺乏时间规划能力,做事难以持之以恒。
连接度—接续,连接稳定性——过渡紊乱(逻辑思维能力一般)
以下几个案例,连接度都在40%左右;过渡紊乱,没有节奏感,书写效率不高。
表明做事有一定的连续性,但是节奏混乱,没有规划,效率不高,难以持久,容易半途而废。
最后补充一种特殊形式的逻辑思维能力(朴拙)
有一部分人的笔迹,笔笔间断,“连接度”水平很低,似乎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但是,过渡均匀水平非常高,方向一致度也很高。表明做事方向明确,速度可能不快,但有条不紊,属于“有条理型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与前文所述的“连贯型逻辑思维能力”有所区别。
下面举几个案例:
这种笔迹的术语是“朴拙”,它由几种不同的特征值叠加:
平均速度较慢,平均压力适中或较重,表明严谨认真的态度。
方向一致,表明明确的努力方向。
过渡—间断,表明处世不够灵活。
过渡均匀、稳定—均匀一致,表明注意力集中,有计划性,自信,有精神追求。
头尾—不修饰,表明外表朴实无华。
以上,引自我写的《笔迹触觉与心理》一书。
您的赞同和收藏,会让我知道这篇文章的价值。谢谢!